一、学科方向凝练成效:
1.创意设计与艺术产业方向
内涵与主旨:以视觉传达的表现力与冲击力为呈现方式,将创新思维融入到创意设计之中;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共性与市场性为引导模式,将艺术推向市场化与产业化。建设基础与比较性优势:视觉传达与包装设计在企业文化树立与传播,以及公共艺术空间的市场化与产业化的转型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处于长三角地区先进水平。建设预期与目标:在视觉传达与企业文化树立以及企业品牌传播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打造3-5家具有个性化和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营造以及公共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方面形成区域特色和地方特色,形成常武乃至江南地区极具艺术魅力和文化感染力的城市名片。最终将上述两个方面的品牌文化推向市场,形成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2.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方向
内涵与主旨:以新媒体为媒介载体,在吸纳传统艺术语汇的同时,利用人机交互、数字展示、游戏引擎、虚拟体验、实时生成等科技手段,形成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与叙述方式,促进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建设基础与比较性优势:以常州软件园及创意产业基地为依托,结合学校自身工科的优势基础与浓厚氛围,实现产学间的深度互动与交流,实现设计学科在信息科学、工程学基础之上的交叉融合发展。建设预期与目标:打造具有常工院特色,在长三角地区具备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专业,以“文化为体,科技为酶”带动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及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3.未来人居与产品智造方向
强调文化通过“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概念进入工业,强调“人—物—环境”的高度“融洽”,注重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的研究、追求人类高品质的生活状态——“艺术化生存”、“智慧化生活”。 建设基础与比较性优势:对内有建设成熟的品牌学科支撑,对外依托常州本地基础雄厚的制造业,及已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可以充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设计与产业发展相贯通。建设预期与目标:引领智慧、环保、宜人的人居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在发展常州智能装备制造名城、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科科研与教学的功能服务地方,与常州经济共同腾飞。
标志性成果:完成常州市数字艺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艺术综合训练中心的验收。以“意工厂”+“益工厂”产学研教学实践平台为纽带,建成基于3D打印的工业设计研创室、新媒体艺术研创室、物联网特种项目研创室、智能家居设计研创室、公共艺术研创室和数字艺术重点实验室,扩建艺术与科技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好常州市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制作平台、基于CNITO设计学教学创新实验平台、益工场常州社会服务支援中心。
二、团队建设成效:
通过外引内培,加大培养力度、引进高水平师资、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方向带头人等措施,不断优化设计学学科队伍结构。 设计学学科队伍中2人被确定为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有4人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1人被列为常州市“831二期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现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正教授6人,副教授及具有相应高级职称的教师17人,博士7人,博士在读6人。目前,本学科老中青教师的比例为1:3:6,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能满足学科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教师参加各类培训60多人次,学科骨干中硕士比从43%提升到78%。新增常州工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4人;新增校级教学名师1人。聘知名院校博导9名指导我院设计学学科建设。
标志性成果:江苏省“333二期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顺利通过验收,内培教授5人,引进博士4名, 在读博士6人,6人被常州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形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学科梯队。
三、人才培养成效:
获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获批与常州大学联合培养“艺术硕士”招生资格;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累积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7项;实施创客营计划,学生创新创业团队27个。实现 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项目的突破。与知名企业共建共享建立4个冠名班,开拓本科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7个;依托中韩游戏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每年提供艺术与科技方面培训1000人次以上;每年开展学术交流160人次以上。累计招收本科生1362人,毕业1051人;招收研究生5人,兼带2名外校研究生。
标志性成果: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毕业设计获江苏省教育厅评比获一等奖和优秀团队奖;获批与常州大学联合培养“艺术硕士”招生资格,已经招收硕士研究生5名;
四、科研创新成效:
形成艺术与科技的学科群优势,开展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相关课题研究。横纵向科研经费3782.7万元,本学科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4项;主持省社科课题2 项;已完成市厅级项目5项;在研厅市级项目4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65项;国际服务项目1项;校级项目17项;出版专著/教材29部,发表论文数193 篇,其中核心期刊66篇;取得外观专利数1项;各级行业比赛奖项达300项。
标志性成果:本学科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4项;主持结题省社科课题2 项,横纵向科研经费3782.7万元,成果转化项目66项。
五、学科建设模式与发展机制创新成效:
“设计学”学科建设以常州文化创意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艺术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政企校联动、产学研一体的“意工厂”+“益工厂”模式为平台,引领艺术与科技融合在创意层面的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常州工学院与常州创意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建立起产教融合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以艺术学为主体学科设立了创意学院,坚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交融渗透层面上的特色发展,致力于培养多学科背景下切合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艺术创新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创造性的构建了基于艺术与科技融合协同创新理念的“意工厂”+“益工厂”产学研平台,积极开展地方高校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融合的协同创新。
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了四创融合课程体系,加强双导师学科队伍、产教融合研创基地、多方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快速进步与完善。其中,四创融合课程体系着重聚焦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个核心维度,建立创客实验室,实验室按照信息收集组、设计构思组、工程结构组、成果推广组构建,实现教学内容由到学院到社会、由理论到实践、由构想到实物的直线式连接。双导师学科队伍由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建立多元创业导师机制,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分层培养,跟进创业研究,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聘请企业导师为我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效的实现了校企融、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