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2日在台中大墩文化中心举办了“丽宝国际雕塑双年展——方圆之际—永续”。展览的宗旨是结合生活空间为创作展示场域,透过原创的艺术语汇,让国际雕塑创作在台湾交汇及文化艺术走入民众生活的目的。
展览之所以取名为“方圆之际—永续”,是因为在东方,“圆”象征永恒不灭,循环运转;“方”代表井然有序,人事和谐。在西方“圆中有方”、“方中有圆”蕴藏宇宙万物中黄金比例的奥秘,象征极致完美与永恒,在展览中处处体现“方圆之间”所表现的“人类与环境如何永恒共存”的思考。美术系教师李志强利用在台湾勤益科技大学学术交流之余,专程前往观看,并收集了一部分作品供大家欣赏,相信“方圆之际—永续”雕塑作品会给正在进行的10级公共艺术毕业设计以帮助,同时也会给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雕塑、构成、综合材料等课程以启迪。

图1 《循环·梯》 作者:张国耀 材料:杉木
以正方形里含有图形的形式,通过无限循环旋转的回廊阶梯,表现出人与建筑物的永续关系。简洁地塑造了物体的质感与量感、形与空间的关系,表现了一种纯粹的形与美。


图2 《抒情交会》作者:ILKER YARDIMCI材料:不锈钢
这件作品呈现的是圆与方的交会,形塑成新的体积与外观。圆与方均属二度空间,然而在交会之后,却出现了正负空间,呈现了新的故事。

图3 《延伸》 作者:林辰晏 材料:大理石
当意念不受空间形式世俗枷锁所钳制,想象可以驰骋在浩渺无垠的天空而无限延伸。

图4 《以方填圆》作者:ALESSIO RANALDI材料:铁
西方许多国家都有“以方填圆”之说,意思是遇到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其古代源有数学家尝试解决一个难题,就是画出一个和某个圆形面积相同的四方形。
此雕塑的几何结构游戏让你从前方看到一个完美的圆形嵌入四方形中,但从侧面则看到一个三维雕塑。

图5 《永恒回忆》作者:MAJID HAGHIGHI材料:树脂玻璃纤维及金属
在此作品中,作者运用伊斯兰建筑以及MOGHAMAS的纹饰等创作元素。伊朗传统建筑包含两个部分:四方代表地,圆象征天,MOGHAMAS纹饰图案用来连接天地,在两者之间逐步转化改变。
图6 《三月飞白》作者:向光华材料:白大理石
三月间,百花盛开,自由芬芳,白蝶嘻戏,漫舞林中。现代人过于匆忙而远离了与自然共生的田园风光,如果这种恬静悠闲的记忆被唤醒,是否能够展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呢?


图7 《共鸣》作者:罗杰材料:钢
艺术的呈现形式,形体及圆像是接触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观的表现形式,先决定了它的诉求方式和表现方式,真正的内涵及精神意义,在于和观赏者完成交流后,产生的一种“共鸣”现象,这种传递是可跨越形式、文化上的感染力,无需语言的润饰及再表述,是可直接透过情感上的升华,衍生为一种形而上的深层意义。
图8 《方圆之间—过去、现在、未来》 作者:董明晋材料:樟木、桧木
创作使用木头材质,樟木、桧木的养成动辄十年、百年、千年,这种树木与天地共存的过程,与雕塑家创作的理念相契合。作品以柱状的形式呈现,其中的器物样貌显示时间的流转,柱身表示时代更迭,人事变化万端,但真理与美感却会永续留存。

图9 《未知的片段》作者:GEORGI MINCHEV材料:玻璃纤维强化塑胶
在一个广义的范围内,以设计为基础,在相对的并置,用截然不同的原理接近形式的表达,并将美学概念包含其中,这些几何形被改变并在空间中共存,作者创造了引人入胜的层次,让人浮想联翩。
图10 《行风》作者:许筑均材料:玻璃纤维强化塑胶
风的流动带动万物的循环,是毁灭淘汰与生存的推动力。在宇宙中,人们在驾驭自然时无不折服风的力量。
作品在创作精神上想象一个可居住的形体,拧立于天地之间,在垂直水平中,顺应风的力量,达到雕塑的美感与平衡。

图11《“方圆之际—永续”》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