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万籁鸣导演,张光宇造型),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把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形象的再现于电影银幕,有丰富的想象力,无论从艺术上或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以生动的情节,恢宏的场景,表现了中国傣族地区的美丽神话,影片的精湛技巧,标志着木偶片艺术的成熟。剪纸片《金色的海螺》(1963年万古蟾,钱运达导演)是这一时期剪纸片中最出色的作品。它发挥了镂刻艺术的特色,是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表达的绚丽多彩。《黄金梦》是一部漫画风格的动画片,以粗旷的线条和夸张的形象讽刺了一群贪得无厌的富豪,这又是一种新的形式。此外《谁唱的最好》,《济公斗蟀》,《大奖章》,《人参娃娃》(1961年,万古蟾导演),《没头闹与不高兴》,《等明天》(黄永玉造型),《冰上遇险》没《红军桥》,《半夜鸡叫》(1964年尤磊导演),《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这一时期设置的一批优秀影片。1960年,拍摄的《聪明的鸭子》是新生的折纸片,这种充满儿童情趣的纸偶艺术,又成为美术电影家族中新的一员。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十年而摄制的《哪吒闹海》(王树枕,严定宪,徐景达导演,张仃造型),是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在国外身受欢迎。它以浓重壮美的表现形式再一次焕发出民族风格的光彩。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1979年,勒夕导演)也是一部出色的影片,造型夸张,语言幽默,生动地刻划了新疆维吾尔族的一个传奇人物,后来发展为多集系列片。动画片《三个和尚》(1980年,阿达导演,韩羽造型)是一部精彩的作品,篇幅虽短,但寓意深刻,它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是发展民族风格的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林文萧导演)体现出一种高尚的精神;水墨动画《鹿铃》(1982年,唐澄,邬强导演)抒发了友爱之情。这一时期的剪纸艺术在美术形式上丰富多彩。《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猴子捞月》(周克勤导演)使剪纸造型产生质感,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利用这种形式,又拍摄了水墨画风格的剪纸片《蚌相争》(1983年,胡进庆导演),形式优美,内容诙谐,动作细腻生动,丰富了剪纸片的艺术风格。《火童》把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熔于一炉,风格奇丽新颖。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金猴降妖》(1980年,特伟,严定宪,林文萧导演),《山水情》《两只孔雀》(蒋铁峰造型),《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西岳奇童》(上)《黑猫警长》(第一部电视系列片,戴铁郎导演)等,都是优秀的作品。电视节目的片头也开始使用动画技术,蒋采凡的《为你服务》的栏目片头制作,多少年后还仍人记忆犹新。
随着体制的改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4年10月调整领导班子导演严定宪任厂长,特伟任顾问。美术片创作随着改革的步伐继续前进,两三年中完成了一批优秀的影片。如《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是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摄制而成,别具一格。动画片《女娲补天》用简练概括的形象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上古时代,艺术形式有所创新。此外,《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都各有特色。近年来,创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美术系列片上。如《葫芦兄弟》(胡进庆导演)、《邋遢大王奇遇记》、《奇异的蒙古马》、《擒魔传》是一部木偶片,把舞台木偶艺术与电影手法结合起来,展现了《封神演义》故事的浩大场面等等。
90年代初,CG技术开始引进中国,《熊猫盼盼》、《新闻联播》都是最早的电脑三维动画片头,《相似》是第一部电脑参与的科普动画片。片头《东方时空序曲》、《唐山大地震20年祭》、《99环球》、《中央3套宣传片》等是近年来电脑三维动画片头的力作。二维电视节目的片头《为你服务》、电视动画公益广告《我想有个家》、动画MTV《健康歌》等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网络动画目前已在我国青少年中拥有大量的爱好者,老蒋、小小等Flash创作人员脱颖而出。台湾的动画家像黄木村也来北京发展。
全国动画片的年产量从1996年的3000分钟至2000年达到13000分钟增长了4倍多。剧场片《宝莲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票房超过2500万人民币,电视动画连续剧《西游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海尔兄弟》等广受欢迎,科普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片长闯吉尼斯记录,全三维电脑动画片《小虎班班》也已投入市场,运用动作捕捉系统来制作三维动画现在也有了初步的尝试,如《三岔口》等。动画单位从1996年的50余家,到2000年增加到230余家,从业人员也从1996年的3000余人到2000年发展到8000余人。这5年的发展速度是中国动画世上前所未有。但是从我们动画业总体套规模和实力来说,在世界上仍出于较低的水平,远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发展国产动画片不仅是文化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宏扬民族文化,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1960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万籁鸣导演,张光宇造型),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把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形象的再现于电影银幕,有丰富的想象力,无论从艺术上或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以生动的情节,恢宏的场景,表现了中国傣族地区的美丽神话,影片的精湛技巧,标志着木偶片艺术的成熟。剪纸片《金色的海螺》(1963年万古蟾,钱运达导演)是这一时期剪纸片中最出色的作品。它发挥了镂刻艺术的特色,是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表达的绚丽多彩。《黄金梦》是一部漫画风格的动画片,以粗旷的线条和夸张的形象讽刺了一群贪得无厌的富豪,这又是一种新的形式。此外《谁唱的最好》,《济公斗蟀》,《大奖章》,《人参娃娃》(1961年,万古蟾导演),《没头闹与不高兴》,《等明天》(黄永玉造型),《冰上遇险》没《红军桥》,《半夜鸡叫》(1964年尤磊导演),《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这一时期设置的一批优秀影片。1960年,拍摄的《聪明的鸭子》是新生的折纸片,这种充满儿童情趣的纸偶艺术,又成为美术电影家族中新的一员。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十年而摄制的《哪吒闹海》(王树枕,严定宪,徐景达导演,张仃造型),是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在国外身受欢迎。它以浓重壮美的表现形式再一次焕发出民族风格的光彩。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1979年,勒夕导演)也是一部出色的影片,造型夸张,语言幽默,生动地刻划了新疆维吾尔族的一个传奇人物,后来发展为多集系列片。动画片《三个和尚》(1980年,阿达导演,韩羽造型)是一部精彩的作品,篇幅虽短,但寓意深刻,它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是发展民族风格的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林文萧导演)体现出一种高尚的精神;水墨动画《鹿铃》(1982年,唐澄,邬强导演)抒发了友爱之情。这一时期的剪纸艺术在美术形式上丰富多彩。《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猴子捞月》(周克勤导演)使剪纸造型产生质感,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利用这种形式,又拍摄了水墨画风格的剪纸片《蚌相争》(1983年,胡进庆导演),形式优美,内容诙谐,动作细腻生动,丰富了剪纸片的艺术风格。《火童》把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熔于一炉,风格奇丽新颖。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金猴降妖》(1980年,特伟,严定宪,林文萧导演),《山水情》《两只孔雀》(蒋铁峰造型),《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西岳奇童》(上)《黑猫警长》(第一部电视系列片,戴铁郎导演)等,都是优秀的作品。电视节目的片头也开始使用动画技术,蒋采凡的《为你服务》的栏目片头制作,多少年后还仍人记忆犹新。
随着体制的改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4年10月调整领导班子导演严定宪任厂长,特伟任顾问。美术片创作随着改革的步伐继续前进,两三年中完成了一批优秀的影片。如《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是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摄制而成,别具一格。动画片《女娲补天》用简练概括的形象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上古时代,艺术形式有所创新。此外,《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都各有特色。近年来,创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美术系列片上。如《葫芦兄弟》(胡进庆导演)、《邋遢大王奇遇记》、《奇异的蒙古马》、《擒魔传》是一部木偶片,把舞台木偶艺术与电影手法结合起来,展现了《封神演义》故事的浩大场面等等。
90年代初,CG技术开始引进中国,《熊猫盼盼》、《新闻联播》都是最早的电脑三维动画片头,《相似》是第一部电脑参与的科普动画片。片头《东方时空序曲》、《唐山大地震20年祭》、《99环球》、《中央3套宣传片》等是近年来电脑三维动画片头的力作。二维电视节目的片头《为你服务》、电视动画公益广告《我想有个家》、动画MTV《健康歌》等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网络动画目前已在我国青少年中拥有大量的爱好者,老蒋、小小等Flash创作人员脱颖而出。台湾的动画家像黄木村也来北京发展。
全国动画片的年产量从1996年的3000分钟至2000年达到13000分钟增长了4倍多。剧场片《宝莲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票房超过2500万人民币,电视动画连续剧《西游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海尔兄弟》等广受欢迎,科普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片长闯吉尼斯记录,全三维电脑动画片《小虎班班》也已投入市场,运用动作捕捉系统来制作三维动画现在也有了初步的尝试,如《三岔口》等。动画单位从1996年的50余家,到2000年增加到230余家,从业人员也从1996年的3000余人到2000年发展到8000余人。这5年的发展速度是中国动画世上前所未有。但是从我们动画业总体套规模和实力来说,在世界上仍出于较低的水平,远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发展国产动画片不仅是文化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宏扬民族文化,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